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火热,“骗补”问题也逐渐暴漏出来了。《经济观察报》报道称:某大型主机厂的两位员工,辞职去了江苏某地级市做电动车改装公司,一台车国家补贴10几万,去年一年就挣了几个亿。
事实上,在我国,汽车生产的多个环节都有补贴,政策则是多部门共同出台的,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,这就造成了不少现象:有的企业生产出汽车就赚钱,根本不用想是否卖得出去;有的企业则在销售环节作假,一手建厂,一手成立汽车租赁公司,简易组装“生产”电动车,获取补贴;随后转卖给自己的租赁公司,拆下电池循环利用,反复骗补。
除了国家补贴外,地方政府也有1:1的配套资金,然而,因为GDP增长是官员最重要的政绩之一,导致催生了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,比如,不少地方以市场准入换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当地建厂;有的地为了产量和销量增长,完成考核指标,对“骗补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看起来日益红火,但实际上刚刚处于起步阶段,未来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,无论是那个部委,都不可能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。过度的关怀,则可能误导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的方向。
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前不久表示,2015年前10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17.4万辆,对应的上牌量累计仅10.8万辆,两者相差近7万辆,很可能存在车企假售之后将电池拆分倒卖获利的骗补行为。然而,有专家估计,2015年到2020年,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可能会超过4000亿。
更关键的是,新能源汽车能否成功推广,不由补贴政策决定,而是看消费者能否接受。至少目前看来,新能源汽车仍未被广泛认可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《中国汽车消费者白皮书》显示,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总体知晓比例仅有53.9%。连补贴政策都不清楚,有购买新能源汽车愿望的人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。
对于新兴行业,政府可以补贴,但简单粗暴的补贴往往适得其反,甚至会误导产业发展方向,让巨额补贴白白浪费。
同步更新到我的新浪博客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7ecc42b80102wqlr.html
评论